欧盟临时关税生效,一场不得人心的打劫!

浏览量:35112 作者:百姓评车 来源:百姓汽车 时间:2024-07-06

当地时间7月4日,欧盟委员会宣布,自7月5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实施临时反补贴税。

其中,比亚迪的加征税率为17.4%,吉利汽车为19.9%,上汽集团为37.6%。对于其他配合欧盟调查的汽车制造商,平均加征税率为20.8%;而未配合调查的企业,则被加征37.6%的税率。此外,特斯拉可能在最终阶段获得单独计算的税率。

与此前相比,此次确定的最终税率有所调低。此前,欧盟对比亚迪、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分别加征17.4%、20%和38.1%的关税。

有观点认为,欧盟对上汽集团与吉利汽车的税率进行了微调,可能是因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证据,但所降的幅度并不大,令人感到遗憾。

据了解,欧盟乘用车正常关税税率为10%。

此次临时关税的加征期限最长为四个月。在此期间,欧盟成员国需通过投票对这一临时措施做出最终决定。据悉,成员国将在官方通报发布后14天内,以书面程序进行表决。如果该临时关税措施获得通过,新的税率将适用五年。

目前,欧盟和中国政府仍在通过技术层面的讨论,寻求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解决方案。此外,欧洲内部对加税一事也是反对者众多,包括德国汽车工业协会、相关车企,部分成员国都明确表态。

未来,围绕欧盟加税这件事,各方还将会掀起更大的风浪。

一场不得人心的加税

欧盟内部,反对加税最凶的要属德国人了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已经是两度发声了。

就在本次欧盟加税公告发布的前一天(7月3日),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就发表声明,强烈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关税。德汽协认为,这将对欧洲消费者和企业产生负面影响,不符合欧盟的长远利益,也将阻碍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和气候目标的实现。

事实上,自6月12日,欧盟宣布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关税以来,德国汽车工业协会(VDA)就发表过反对意见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认为,欧洲加税不仅会影响中国制造商,还会影响欧洲公司及其合资企业。

因为中国可能会发起反制措施,对发动机排量2.5升以上的进口车加征关税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,2023年,德国汽车制造商向中国出口了216299辆汽车,其中约三分之一发动机排量是超过2.5升的产品。2023年德国出口至中国的乘用车价值151亿欧元,而从中国进口的乘用车价值为40亿欧元;德国汽车供应商向中国出口的零部件价值112亿欧元,从中国进口零部件价值28亿欧元。

此外,欧盟加税将使电动汽车在欧洲增加了成本,这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。

企业层面,宝马、奔驰、大众等企业高层更是明确反对欧盟加税。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说“加征关税将会阻碍欧洲车企的发展”,奔驰方面表示,如果任由保护主义趋势抬头,将对各利益相关方造成消极的后果;大众方面称“长远来看,施加反补贴税不利于欧洲汽车行业竞争力的提升。我们反对这一决定。”

欧盟中国商会7月4日发表声明称,坚决反对欧方在政治因素驱动下的这一贸易保护主义举动;德国海外商会联盟此前发布报告称,61%的德国企业认为,激烈竞争带来的价格压力是德企在华面临的主要挑战,欧盟加征关税的举措只会适得其反。

中国方面,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、新闻发言人何亚东表示,对于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,中方已多次表示强烈反对,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。目前距终裁还有4个月窗口期。希望欧方同中方相向而行,展现诚意,抓紧推进磋商进程,基于事实和规则,尽快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。

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。欧盟此番加税,确实把自己立于一个不得人心的位置,从企业到消费者,再到成员国,几乎都惹了一圈。事出反常必有妖,这确实很耐人寻味。

政治考量高于经济目的

欧盟对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提高关税,最直接的理由就是中国的新能源车型在保障出色的产品的基础上,价格非常有竞争力。

瑞银报告显示,相较于其他国家的电动汽车,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有着30%的价格优势。大众ID.3全新入门级Pure车型的售价为3.69万欧元,而尺寸相同的MG4起售价则为2.84万欧元;4月份,比亚迪宣布海鸥明年在欧洲上市,当时预计海鸥在欧洲售价将低于2万欧元(约合人民币15.68万元,相比于国内的价格,这差不多是翻了一倍),但与欧洲的同级别产品相比,海鸥在价格上仍然具有优势。

目前,欧洲市面上的电动汽车均价在3.5万欧元以上。相比而言,当前的欧洲同行确实没啥竞争力。

为此,Stellantis、雷诺、大众、现代汽车、特斯拉等跨国车企都计划推出平价电动车型,价格在2万欧元上下。比如雪铁龙计划在2025年初推出e-C3的城市版本,起售价为19990欧元,雷诺品牌也将推出量产版雷诺5小型电动车,大致价格在2万欧元。

但问题是,这些车型目前还没有上市,还需要等一段时间。

在欧洲政客的眼里,他们是需要给自家的品牌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。客观来说,这种做法能够理解,但是像大众、奔驰、宝马这些市场的参与主体都反对加税,而政策制定者们却反其道而行,只能说政治目的高于经济目的了。

面对欧盟加税,很多中国车企都表明态度要在欧洲建厂,还有和欧洲车企合资,企图绕开关税,以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。

今年4月,奇瑞与西班牙汽车公司Ebro-EV Motors签约在西班牙设立合资工厂,计划2024年4季度投产;因为2023年MG品牌年销量突破20万辆,上汽集团已经启动工厂选址;吉利早已具备欧洲本地产能的能力;比亚迪,2023年12月宣布将在匈牙利建设新能源乘用车工厂,在三年内建成并投入运营,设计年产能大于10万辆;零跑国际已经在Stellantis的波兰工厂装配首批T03,并将于9月大规模生产。

在这里,我们应该对中国车企的执行力表示敬佩,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一个潜在危险,目前欧美已经是政治考量大于经济利益,在这个前提下,不排除欧盟依然会出台新的限制措施。

这一点应该要引起注意。

欧盟此次临时关税的加征期限最长为四个月,在此期间,欧盟成员国需通过投票对这一临时措施做出最终决定。现在离最终决定还有一段时间,在此期间内,可以预料到的是,包括官方和民间在内的各方势力,还将经历多轮较量,我们持续观察。

百姓评车

无论是欧盟百般阻挠,还是中国车企极力破局,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确实跑在了前面,成为欧洲车企追赶的对象。

从日韩两国车企的发展看,它们此前也经历了从本国市场走向全球扩张的的考验。例如各种调查、巨头打压等。这是不可避免的。当然,日韩车企和中国车企还是有所不同,中国车企是挟新能源转型之威,优势更加明显,因此遭受的压力也更大。

市场竞争就是这样,风险和机遇共存。中国车企刚刚迈出了第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