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部供应商:我们不造车而是要颠覆造车!

  • 作者:百姓评车
  • 来源:百姓汽车
  • 时间 2025-01-05
  • 浏览:55661

新能源汽车转型浪潮下,不仅彻底改变了产品体验,更是颠覆了汽车行业一直以来的产业链生态。

以前主机厂一直都是产业链上的绝对霸主,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。现在的情况却发生了变化。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普及,像华为和宁德时代这样的头部供应商逐渐强势起来,它们已经不满足于给主机厂供货,而是通过掌握重要的核心技术,试图颠覆造车流程,从而掌握造车的话语权。

这对主机厂来说,有利有弊。有利的地方在于,如果供应商足够强大,研发出来的核心部件足够好用,无疑是大大减轻了主机厂的研发成本,还能大幅缩短新车研发周期,省力又省心;弊端在于,主机厂将会失去以往的话语权,业务发展将受制于供应商。另外,由于供应商不只是给一家主机厂供货,这势必会出现各家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。这就好像现在市面上出现的预制菜一样,温吞无味,毫无记忆点可言。

如此一来,各家品牌要面对的不仅是产品的转型,还有研发、供应链管理、品牌营销等等一系列的变革。尤其是后者,意味着各家车企必须改变以往的经营模式,适应新的发展形势,甚至还要打造出新的发展路径。

这样的经历无疑是痛苦的,但又不可避免。

不造车,但是改变造车

一直以来,中国新能源车市有着上半场电动化,下半场智能化的说法。电动化,最重要的就是电池;智能化,最重要的就是智驾和智舱。

电池领域,宁德时代是毫无争议的第一。它对新能源车企影响巨大,因为电池成本在整车成本的占比相当重。巅峰时期,电池成本能占到六成,现在也能占到四成左右。燃油车时代,发动机的成本占比顶多也就20%左右。这也难怪很多车企大佬都调侃说是在为宁德时代打工。

宁德时代正是挟电池以拿捏诸侯,推出了磐石底盘,通过把电池、电机、电控、转向、制动、悬架等部件整合在独立底盘上。相当于说,你要用我的电池,就要买我的底盘。

表面上看,这是宁德时代推出的一个整体打包方案,实则是进一步掌控车企的手段。因为,有了这样一个超级底盘,车企要做的仅是设计车身的外观、内饰,外加一个方向盘。

对于宁德时代而言,这可比只卖电池要赚得多,当然,赚得多少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让车企彻底依附于自己。

上一个这样做的供应商是华为。华为凭借乾崑智驾和智能座舱,已经覆盖赛力斯、奇瑞、北汽、江淮、广汽、长安、比亚迪等十多家车企。而且,华为的乾崑智驾是目前国内技术最成熟的技术方案。

2024年的中国车市流传这样一句话,买车不用看LOGO,要看就看“含华量”。基本上搭载了华为技术的品牌就没有卖得差的。比如长安阿维塔,比如东风岚图,比如北汽极狐,还有能和理想一较长短的问界,都是如此。

华为引望公司的成立,意味着它可以绑定更多的车企,迅速将市场做大。比如赛力斯和长安阿维塔入股,现在还有多家车企在谋划入股。此外,还有一部分车企在强化和华为的合作深度。

此前,华为就强调了不造车,如今宁德时代也明确不会造车,但是它们都在通过各自的方式绑定了更多的车企,而且深度绑定的那种。一个深度绑定就足以说明,车企正在失去话语权。

从一对多,到多对一

从前,主机厂对于供应商是有着绝对话语权的。以变速箱为例,简单地说,一家车企可以选用爱信AT变速箱,也可以选用双离合,还可以选用CVT,可以根据车型的定位,选择合适的产品。虽然其中也有着各种障碍和门槛,但都是可以跨越的。

同理,对于其他重要的零部件,主机厂也是有着充分的主动权的,出于供应链的稳定和平衡的考虑,主机厂往往都有着诸多预案。

也就是说,主机厂因为自己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地位,凭借强大的议价能力,往往对供应商是予取予求。它们的关系就好像是众星捧月,又好像百川归海。

现在,新能源车市转型,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。一方面,就像我们上文所说的,华为和宁德时代这样的供应商因为在各自细分领域深度耕耘,其业务高度和广度已经突破主机厂的上限,出现了它们对主机厂完成了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场面。

当然,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。还记得当初,华为想要和大厂在智能领域进行深度合作,结果被讥讽为灵魂控制。华为迫不得已,只能找到赛力斯这个“软柿子”捏,结果赛力斯一飞冲天,俨然成为中国新势力的成功代表。而现在有大票车企主动求合作;宁德时代也差不多有同样的经历,早些时候,因为原材料价格高涨的原因,被各路车企大佬内涵。有实力的车企都居安思危,推出了各自的电池自研计划。但是,车企的计划再宏伟,也比不上宁德时代的好用。宁德时代在推出产品这块确实不虚,什么神行电池、麒麟电池、骁遥超级增混电池、天行电池等诸多新品层出不穷,无论是增程还是纯电,想要什么样的电池就有什么样的电池。

以前,主机厂和供应商的关系是一对多,现在,两者的关系就变成了多对一。

原来双方是泾渭分明,关系稳定,现在既合作又竞争,形势变得复杂起来。从这个角度说,供应商想要通过核心技术,试图颠覆造车流程,改写造车流程的宏大叙事,目前只是苗头初现,要想真正掌握话语权,还要看主机厂是否就此投降。

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主机厂还是想奋起一搏,恢复以往的峥嵘岁月。所以,这是一个长期过程。

百姓评车

中国车市就是如此复杂,不单是各车企之间存在竞争,主机厂和供应商也在争夺话语权,供应商之间也不太平。价格战、技术战、营销战,甚至连CEO都下场大搞舆论战,各方势力都是不亦乐乎。

这种情况颇有点像辽沈战役中打廖耀湘时的场景,好几个纵队一起上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打成了一锅粥。

再乱,可是结果是明确的。消费者会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产品、技术和服务的进步。大家说呢?
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姓汽车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