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资品牌正在开启新能源的新路径。
近日,本田推出了专为中国市场第三电动车品牌——“烨”品牌。前两个电动品牌是极湃和灵悉,前者属于广汽本田,后者属于东风本田。本来是两个合作伙伴各自发展,这颇有些内部赛马的味道。然而本田推出“烨”品牌,却又将两者捆在了一起。
显然,本田在中国市场有了新的考量。
在中国市场,因为受到新势力品牌和自主汽车集团二代新能源品牌的冲击,很多合资品牌的日子过得并不好。无论是传统的燃油车业务,还是新能源业务,合资品牌确实面临着困难。但是,随着大众、丰田、本田等车企在近期公布了各自的新能源战略。现在,情况似乎变得有些不同。
中国市场不可能放弃,那就加速变革
乘联会数据显示,2024年3月,我国乘用车零售销量为168.7万辆,同比增长6.0%,环比增长52.8%,而合资品牌份额被进一步蚕食。3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0万辆,同比下降8%,环比增长49%。3月的德系品牌零售份额20.4%,同比下降1.5%,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3.8%,同比下降2.2%。
而德日系合资品牌又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。因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,销量占比非常高。2023年,大众汽车整体交付量为924万辆,在华累计交付量为323.6万辆,占比超过三分之一;丰田2023年全球销量1123.3万辆,在中国市场销量为190.8万,占丰田全球销量的17.0%;2023年,本田全球销量累计400万辆,本田在华终端累计销量为123.42万辆,占比超过30%;2023年日产全球销量达到337万辆,在中国累计销量达到79.38万辆,占比超过23%。
显然,任何一家抱有长远目标的全球企业,都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。既然不能放弃,那就只能主动适应中国市场的变革。应该说,此前德日系品牌一直在中国市场积极推进电动化变革,但是现在的情况是,各家都在加快进程。
现在不只是本田一家在华有新动作,其他合资品牌都没有闲着。比如丰田前段时间传出与华为、Momenta联手打造全球车型智能驾驶方案的消息,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;大众则是在4月11日宣布追加投资25亿欧元,这笔投资一方面进一步强化本土研发实力,另一方面加快大众与小鹏汽车共同开发车型。据透露,首款车型为中型SUV,计划于2026年投产。
能够看得出,各家在实现电动化战略的路径各不相同,落地的时间节点也有差异,但基本逻辑都是一样的——中国新能源品牌的攻势越来越猛烈,合资品牌的动作要更加快,也要更有效。
合资品牌的机会,大家都需要耐心
从数据来看,中国新能源车市的竞争局面出现了新的变化。纯电车型的增速明显放缓,而插电式混动和增程式混动增速行业发展的推动力。
数据显示,3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81.0万辆,同比增长31.1%,环比增长81.3%。其中,纯电动批发销量50.4万辆,同比增长10.6%;3月插混总体销量22.9万辆,同比增长84%;3月增程式批发7.6万辆,同比增长103%。从3月新能源批发结构中,我们看到纯电动占比62%、插混占比28%、增程式占比10%,2023年3月这一数据为:纯电动74%、插混20%、增程式6%。
上述数据可以很明显地看出,纯电车型的增速明显变慢,而插混和增程销量增速以及占比都有明显增加。
纯电动车型增速变慢,有很多的原因,比如电池续航,比如补能问题,比如应用场景问题,比如兼具产品力和品牌力的选型不够丰富,单一爆款车型出现了增长上限,简单概括就是产品同质化严重,举例来说,800V高压充电技术一出现,其他品牌很容易跟进。各品牌爆款车型之间的门槛实在是太低了。
对于合资品牌来说,它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强大的品牌保驾,不会轻易出现某些新势力因为经营出现问题就倒闭跑路的风险。因此,它们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产品做好,至少要达到现在的主流水平才行。
表面上看,在新能源转型这个问题上,合资品牌因为反应不及时,面临的压力更大,中国的新能源品牌相对轻松一些。实则,后者才是压力山大的那个。因为无论是新势力品牌,还是大型汽车集团的二代新能源品牌,它们中的大部分都面临着巨额亏损的经营问题,而且销量规模短期内看不到快速增长的希望,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。
而合资品牌背后有两个靠山,一个是国有大型汽车集团,一个是国际汽车巨头。无论是哪一个,都不希望看到合资品牌垮掉。前者还想通过合资品牌给自己的二代新能源品牌输血,后者则是不想失去中国市场。关键是,国际汽车巨头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情况非常良好。丰田2023年实现盈利297亿美元,大众2023年实现利润194亿美元,宝马实现利润132亿美元,奔驰157亿美元,本田实现利润63亿美元,也就是说,国际汽车巨头只要不想放弃中国市场,它们是有足够的底气支撑在华业务的。
所以,对于合资企业来说,它们只需要找到最快的路径可以达到新能源汽车的主流水平,那就意味着,它们将在未来的市场中站稳脚步。
所以,我们会看到大众、丰田、本田在近期的各种消息,原因也就在于此。至于说真正落地效果如何,我们还需观察。
百姓评车
现在社交媒体上总有观点一味嘲讽合资品牌,认为它们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反应太慢,又吐槽它们之前在中国赚够了足够的利润。这些说得没错,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一点,那就是合资品牌是国际大厂和国有汽车集团的合作产物,这就决定了它们在市场反馈、决策流程以及新项目推进都快不了,甚至还会受到很多掣肘。
如今,外方资本已经表态在推进,又有国有汽车集团这几年运营二代新能源品牌的经验,想必推进速度不会太慢。大家也不要以为国有汽车集团一边推动合资品牌新能源,一边是运营自由的二代新能源品牌,这是在互相矛盾。其实不然,不管哪一边成功了,对于市场和消费者都是有利的。
只有有更多的产品参与竞争,这个市场才更活跃,才更有生命力。
电话:15501033393
邮箱:3681001@qq.com